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171手机网 (https://www.171shouji.cn/)- 云手机、5G、智能手机、新款手机、手机推荐!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资讯 > 手机新闻 > 正文

手机业务起跑七年之后:华为与小米有何不同?

发布时间:2018-08-28 13:40:45 所属栏目:手机新闻 来源:驱动号
导读:文/壹观察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进入典型的“华米OV”格局,四大国产品牌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份额占比80%,其中华为一家超过了27.2%。在国际市场,全球TOP 5企业中只有两家出货量取得了高速增长,分别是小米(48.8%)和华为(40.9%)

华为还是全球手机企业中,为数不多有能力提供“芯-端-云”协同战略的手机企业(另外一家是苹果)。依托海思麒麟芯片的端侧AI能力+消费者云侧大数据与AI能力,让华为拥有了手机业务在AI场景化服务方面非常显著的优势,比如AI拍照、AI智慧服务直达,都是由华为首先推出并引导了手机行业变革。

华为“多轮驱动“下的全场景战略

相比小米,华为在IoT领域布局相对较晚,但技术储备深厚,策略更为开放,既不要求投资,也不要求控股,而是希望使用华为一贯的优势:打造统一标准,建立开放平台,形成共赢的生态体系。

截止今年7月,华为智能家居平台HiLink目前接入了超过150个品牌的500款以上的产品,连接超过4亿用户,其中华为智选产品超过10个。余承东说,华为自己不做家电,不和家电厂商竞争,给大家提供服务提供便利,HiLink可以得到家电厂商最广泛的支持。

手机业务起跑七年之后:华为与小米有何不同?

面对未来智能互联网时代,华为目标通过“三圈生态”打造“全场景战略”,为用户提供数据和服务的无缝体验。

“三圈生态”指的的是:1)智能手机作为主入口;2)平板、PC、穿戴、电视、音箱、车机作为辅入口;3)泛IoT硬件(如智能家居、智能医疗、智能安防设备)作为第三圈入口生态。

在“全场景战略”中,华为消费者云服务具备的多终端数据打通和统一账号能力,正在构建面向用户跨多终端、跨多系统的无缝数据服务和统一场景化智能体验。

而在未来智能IoT领域,并不是简单的家庭场景中的WiFi连接与手机触屏控制,而是与5G、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结合。作为全球第一大通讯设备企业,华为是全球5G国际标准制定的主要推动者,从2009年就启动了5G研发,至今已至少投入6亿美元用于5G研究和创新,在全球已经建立11个5G研究中心。在2018MWC期间,华为就已发布了全球首款5G 商用芯片,成为全球首个具备5G网络+芯片+终端能力的通信企业。余承东表示华为首款5G智能手机将在2019年四季度上市。

除了华为智能家居平台的深度拓展,华为在车联网领域同样布局迅速。2016年9月,华为、高通、宝马、奥迪等企业合作组建了5G汽车联盟,目标推进全球车联网统一标准的孵化。根据华为的规划,目标2018年内覆盖10万辆网联车,并计划V2X蜂窝覆盖20万个交通路口,以及8条中国高速路,初步搭建网联车与智能交通的应用环境。

目前,华为终端业务已形成了手机、平板、PC、IoT等家真正的“多轮驱动”。华为从来没有说自己是一家“互联网企业”,但无论是在营收、利润、技术研发、产品创新和未来布局方面,华为的“互联网化”和全场景布局都比其他智能手机企业做的更多,跑得更快。

总结

华为与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快速起步都始于2011年,但在企业定位、技术投入、产品创新、品牌策略和出海战略上都存在鲜明的差异。

小米更像是“冲刺型”选手,面对传统智能手机市场,依靠互联网营销和渠道变革,以及低价冲规模的策略,迅速打开了智能手机市场,甚至一度占据了中国线上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。但70%以上的中国用户购买习惯仍在线下,并且智能手机相比传统APP移动互联网,更是重制造、重供应链、重技术研发、重品控、重服务的行业,这让小米在2016年结束高速增长之后,不得不回头来进行挨个“补课”。

在互联网营收和IoT业务上,同样可以看到小米这一“冲刺型”战略。雷军曾将这种策略其总结为:专注、极致、口碑、快的“七字诀”。但在大幅扩展手机产业线和IoT智能硬件布局之后,小米的“专注”首先被边缘化,过于依靠第三方代工的红米系列让其“极致”不在,为了扩大互联网营收而让MIUI广告越来越多、系列越来越沉,直至今年7月集中爆发了米粉P2P事件,更是直接冲击了小米的“口碑”。小米在2018年,真正“快”的,是其IPO速度,而这与雷军之前一直坚持宣称的“五年不上市”相背离。

与小米相比,华为更像是一个“长跑型”选手,初期先把技术储备、渠道拓展、品牌能力的“苦活累活”先干了,然后在之后奔跑中不断加速。值得重视的是,按照余承东的规划,华为手机业务将在2019年四季度超越三星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品牌,但华为的目标和野心并不止于此。2016年初,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中,明确提出“终端业务要敢于在5年内超越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”。

华为2017年整体收入就突破了6036亿元(人民币),同比增长15.7%。其中终端业务增幅达31.9%,收入达2372亿元,占比华为整体收入的39.3%,成为拉动华为“大象快跑”的主要驱动力。按照华为上半年经验业绩数据,华为终端业务在2018年销售收入加速度还在提升,预计今年将首次超越运营商业务成为华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。

从2011年到2018年的七年间,小米和华为都在终端业务上建立了各自的商业模式和增长模型。从商业模式本身来讲,并没有好坏,只有是否符合用户需要和社会价值观认可。但从即将到来的5G、IoT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重大技术变革时间点来看,更加重视技术投入、产品创新和用户口碑的企业,无疑在“接力跑”中更具优势。

(编辑:171手机网)

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

热点阅读